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教育考试

2015三年级下册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五篇”

栏目: 教育考试 / 发布于: / 人气:2.95W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_范文一

2015三年级下册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五篇”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为了保护一棵橡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地完成了筑路计划的故事。

三年级,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本略读课文教学,其中一个主要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实的文章主要把文章的主要人物,事件与结果概括出来基本上就可以了。本班学生,年纪虽小,但课堂思维活跃,敢于交流,敢于尝试,积极展现自我,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可毕竟才刚真正涉足阅读能力的培养,尽管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已有一段时间,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亦是让学生每每尝试概括,但发现学生还是未能准确把握,尤其是对主要人物的把握上,若故事中不只有一个人物,学生便感觉棘手。

该如何准确找到主要人物?根据本课略读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俗易懂,可与前面课文一个最大的不同点——主要人物不是一个,正好让学生尝试概括,寻找方法。首先让孩子们回顾以往的方法:一般来说文章写谁的篇幅最长,谁就是主要人物。可这一篇课文,孩子们用以往的方法进行概括,总是感觉是是而非,似乎找不到主角。望着孩子们一双双充满疑问的晶亮眼睛,于是,孩子们在交流讨论中尽情发表自己的想法、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孩子们就这群人中能否去掉一部分人留下一个人物进行了争论。当孩子们再次反馈他们的交流所得时,明确了主要人物不一定是一个人的观点。再通过引导孩子们用基本句型“谁干什么”的结构整合语句进行归纳,尽管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学生的进一步了解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在本课的学习中,从教学效果看,概括主要内容这一基本的教学目标是达成了,只是在教学时没有充分利用文本特点,让学生在本文的矛盾对比中感悟工程师和工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就是让学生在情感反差中逐步体会主题,此外,在教学本课时我还是未能让学生真正地做到自读理解,对于这一点我还学要更进一步思考,该如何做会更好。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_范文二

上完了<<路旁的橡树>>这篇文章,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我觉得孩子们是最好的读者,也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在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的感悟都有他们的出发点。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小反思: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一个学生说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一双双小手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篇课文就在孩子们的朗读感悟中学完了,大家都感觉很轻松。这才是真正的绿色课堂,虽然是春天的下午,虽然"春眠不觉晓',可是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没有打瞌睡,学得兴致勃勃有滋有味。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_范文三

《路旁的橡树》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以下是我教授此课后的几点感受。

一、留足空间实现多元解读

一开始,让学生质疑,他们对高尚一词不太理解,通过研读课文,体会工程师内心复杂的思想斗争,特别是理解他如果选择砍去橡树,也一样可以得到赞美或者得到更多的赞美,但最后却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让学生懂得,在平凡小事中,在矛盾挣扎中,能让好的思想占上风就是一种高尚。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地出现课文的最后一段,让“高尚”一词在学生的心灵上打上深深地烙印,把这种环保意识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中去。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并举

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美好的行为时,除了让学生感受他们品格的高尚,还不失时机地安排一些语言训练。看着这个弯曲的马蹄形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想象风中的橡树在跟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让学生体会到这像箭一样笔直的公路上,这唯一的马蹄形的弯,昭示了筑路工人高尚的心灵,又让学生在说话练习中,锤炼了文字的准确性,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联系生活拓展语文外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在学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了解身边保护环境或破坏环境的事例,把学生的视线从语文之河引向广阔的生活之海。

虽然自己很努力,想离完美更近一些,但回头审视自己的课堂,还存在着一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