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语言 会计 互联网计算机 医学 学历 职场 文艺体育 范文
当前位置:学识谷 > 范文 > 作文

中元节作文(精选23篇)

栏目: 作文 / 发布于: / 人气:1.05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元节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元节作文(精选23篇)

中元节作文 篇1

今天是中元节,俗称鬼节。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小时候我三爷爷说过鬼节到来前后阎王放出的鬼魂会找替身,晚上不能出去,听起来很慎人,每次听完了故事,不要说出去玩、就是睡觉都要蒙着被子,脑子里想象的鬼魂比讲的还可怕,懵懂间流着冷汗战战兢兢睡着,等到天明睁开眼睛,窗外艳阳天把梦中的恐惧逸散而光,所有鬼魂在阳光下化为乌有,心灵深处的魅影随之消散。

中元节作文 篇2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中元节作文 篇3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一年一度的中元节我要去给外婆扫墓。

一大早老妈就把我叫起来,倒计时上去买烧纸也就是所谓失去亲人的“钱”到啦集市上各种各样钱看得我眼花缭乱。有一元。两元一千元的纸币上面还有玉皇大帝的头像。还有金银元宝,纸铜板……

买好烧纸后我们往回返。

外婆的坟墓在一大片玉米地里,由于玉米的叶子非常锋利,很容易刮伤我们于是我们各自都做好啦防护。姑外婆和老妈都穿个破褂子,带头冲进了玉米地我也不甘示弱披上雨衣也冲进玉米地在地里,在地里我双手向前伸直,把玉米叶拨向两边这样就伤不到我了。

这样过了十分钟左右,我们来到拉坟前用手划拉一个十子架,接着用打火机点燃啦“钱”火哗的一下烧拉起来由于玉米地里本来就闷热再加上燃烧的火焰使本来就汗流浃背的我们更热啦,汗珠啪嗒啪嗒的往下落,但老妈却说“老妈收你的钱在那边要舍得花钱,别省吃俭用……”此时老妈的表情是那么严肃。痛苦。

中元节,这个悲伤哀痛的日子;这个思念亲人的日子;这个令我永生难忘的日子。

中元节作文 篇4

又是一年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是鬼节,又称中元节。在这一天的前后几天,都是人们祭拜先人的日子。我家也不例外。

对于七月半,由于自我懂事后没有亲人离世,因此我更期待这一天的食物。在中元节,妈妈会准备一些瓜果、糕点、炒货进行祭拜,而我就等着这些美食的祭拜完毕。

一大早,妈妈就上街买了莲藕、凉薯、苹果、荔枝,还有一些薄荷味、桂花味的糕点。当然,西瓜子、葵花籽和花生也是少不了的。

平时我不太愿意上街提东西,但这一天我很乐意!

当我们吃过晚饭,妈妈吩咐我早点去洗澡。洗完后,我就会洗干净部分莲藕、苹果、凉薯等好吃的,切成一片片的摆在碟子里,最后和摆好的糕点碟子一起摆在八仙桌上。之后,在爸爸的带领下,将姥姥、爷爷等逝者“接回家”后就开始了祭祖。

我们先是点了鞭炮,然后对着八仙桌拜了几拜,等待先人用食。大约十分钟过后,爸爸再次烧了纸钱,表示可以吃东西了。此时我虽然很激动,但会忍着不表现出来,否则会惹来妈妈的责骂。

不过,骂几句算什么,只要能吃到好吃的就好了。我吃一口藕片,又吃一口凉薯,嘴巴里甜甜的……

中元节作文 篇5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起初因佛教盂兰盆会施舍饿鬼为始,因宋朝儒释道三教合流,与道教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儒家祭祀父母祖先等活动结合,构成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

盂兰盆法会是根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

部派佛教时期,印度就常兴办盂兰盆会而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

到了宋朝的时候,由于儒、释、道合流的日趋明显。民间流传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并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相结合,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因此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魂野鬼,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变成“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饿鬼但与道教和儒家的祭祀习惯不同,盂兰盆法会以素食施食供养。

中元节作文 篇6

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我们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它们法力无边,中元地官清虚大帝于七月十五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记》云,“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平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 《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中元节作文 篇7

由于中元节是祭祀先人的鬼节,因此各地习俗都是围绕祭祀展开的。

相传农历的七月七年级,阎罗王会把地狱的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的家中接受祭祀饱餐一顿。因此,人们会在中元节这一天中,供奉上秋收新鲜的稻米粮食和鲜果,燃香烧纸,宰杀牲畜祭祀先人。同时也会祈求祖宗保佑来年秋收能五谷丰登,驱病除灾保家宅平安。在中元节这天,人们为了防止在阳间飘荡的鬼魂伤害自己,也会在路边祭祀孤魂野鬼,免他们无人祭祀而危害人间。

河北省:在河北的部分地区有中元节“送羊”的习俗,在中元节祭祀先祖是会一并准备鲜果与蒸羊送给外孙。而在清河县人们在祭祀后也会蒸面羊送给女儿。

福建省:福建中元节也叫“烧纸衣节”,已出嫁的女儿准备父母的衣冠等物放在箱匣之中,用纱蒙上,送到父母家。在福建中元节也有出家的女儿回家祭祖的传统。

江西省:江西省的吉安人在中元节烧纸钱时忌讳孕妇折纸锭,据说是孕妇折的纸锭焚烧后就会化为虚无,鬼魂是拿不走的,防止鬼魂生气,觉得人类烧纸是在戏弄他们导致家宅不宁,因此孕妇不折纸钱。

中元节作文 篇8

很多人一提起盂兰盆节就会想到日本,其实,这个节日发源于我国,在道教中也称之为中元节。

据传,在中元节这一天,地狱的大门会被打开,许多鬼就可以趁此时机回到他们生前的家里,享受后人的祭拜。而这个节日我家自然也不会错过。

今天我们家准备烧包。每到这几天,天气就会有些发凉,空中也可见一丝丝的细毛毛雨。阴阳相隔,想要见的人都已不在,也许老天也在为此而悲伤吧!

爸爸妈妈在家里准备晚饭,我和弟弟跟着亲戚带着纸包、纸箱等来到野外开始烧包。

我和小孩子负责把附近的树枝、树叶扫开去,以免待会烧到别的地方去。而大人则开始分开那些捆成一捆捆的纸包,待拆开绳子后,则将纸包或侧放或竖放的摆好,确定待会烧起来之后能够更容易烧开。

伯伯用打火机点了三支香和一支烛,插在土里拜了几拜,然后引燃纸钱,一把把地撒向纸包,确保纸包能够燃起来。我则和孩子们一人拿着一枝小树枝,拨弄纸包,将那些没有烧起来的纸包拨到火那边,或是将倒下来的纸包拨正……

火光映照在我们的脸上,空气暖了起来,希望逝者和生人都能这样温暖下去……

中元节作文 篇9

按照佛教的说法,中元节的来源就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故事的本身就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所宣扬的便就是报答父母、生前为善的信念。

此外,中元节的习俗就是祭祀先祖。祭祀活动在商周时期已经有文献记载,《诗经》的40篇《颂》即就是祭祀乐歌,它所反映的就是人们最原始的一种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动在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演变之中,和后来儒家所倡导的孝道文化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善事父母,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孝更就是一种伦理规范,一种处理宗族关系的方式,一种秩序的建立。祭祖表达的就是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它就是维持宗族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说,祭祖正就是这种宗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一个寄托。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以及中元节的文化中,可以体会到中元节具有双重意义:

一就是阐述怀念祖先的孝道,让人们慎终追远。

一就是发扬推已及人,救济众生的义举,换得世界清平。

中元节作文 篇10

早晨,闹钟的“叮铃铃”声把我从美梦中“唤”醒,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无意中看了一下日历,今天是8月24日,下面还标注着“中元节”三个字,中元节?没听说过。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问老妈什么是中元节?老妈告诉我:中元节是人们纪念祖先的日子。哦,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最近老妈经常叠元宝呢!

到了中午,我们都忙开了:我负责叠纸,爸爸、老妈负责烧饭菜。我来到桌前(桌上放着今天我应该叠的纸),哦,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桌上的那叠纸足有3厘米厚,事不宜迟,我立刻动手干了起来。我按照爸爸教我的快捷方法:先拿出一些纸,把它们平均分成几份,再把它们卷起来,压平,最后它们一张一张地抽出来,就行了。过了三十几分钟,我把纸叠好了,老妈那边也好了。我帮老妈摆好饭菜,碗筷,爸爸拿了一根树枝和耐烧的旧脸盆,再点燃蜡烛,一切准备就绪。

爸爸先从纸堆里抽出一张纸,点燃后,一张放在大门前,再用另一张引火放在旧脸盆里,待火烧起来后,爸爸把两捆纸放在旧脸盆里,过了一会儿,纸烧成了灰,爸爸把元宝放入旧脸盆中,3分钟过去了,元宝也烧完了,等火灭了,我们赶紧磕了头,磕完头后,我吹灭了蜡烛,爸爸把旧脸盆端走倒掉,我们把桌子重新收拾好。

中元节是祭祖的日子。我们不能忘记:没有祖先的勤劳,我们也不能过上如今幸福美好的日子!

中元节作文 篇11

风起,云稠,鸟哀,花泣;不日又要到中元节了,多少相思无从寄,亿万冥币、半车冥纸,即使再多也无法割舍那份永远失去的亲情!

万寿园,车来车往,络绎不绝,远远就能闻到天空中弥漫着残香与纸灰的气味,近处更是烟雾缭绕,朦胧如野;也许如此更能让活着的人以之安抚,对逝去的亲人加以告慰吧!

穿梭在烟雾缭绕的人群中,偶闻一处畅然欢笑,居然是在这一片逝者的净土上,丝毫没有悲哀的情绪,可悲!然,汝奈吾何!?

双手轻抚您的墓碑,眼泪悄然滑落,四年了,您还好吗?有没有想念梅儿?在梅儿心里,您依旧安详地躺在老宅里,依旧在那个盛满欢笑的家里,只是在这里为您立了墓碑而已;红尘陌路到处都是您的影子,无所不在,累了、痛了都会与您倾诉,只是习惯了没有回应的对答;您也一样,有所不快也与梅儿说说、倒倒,别苦了自己。如今梅儿也只能偶尔来陪陪您、为您祭祀焚香寄冥币了,以此来告慰您在天之灵;您还记得我们的相约吧,来世,我们母女互换,让梅儿来照顾您一生一世,以报答您的恩德。

瞧,天也落泪了,也舍不得您离去,如果可能,我愿用一切再换回您我无时无刻都思念的母亲!您安息吧!

中元节作文 篇12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七年级,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後堕落在的恶鬼道,过著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这便是宝岛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中元节作文 篇13

七月十五中元节,人称鬼节。

其实,从农历七月七年级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民俗相信,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

中元节,是华人很重视的一个日子,每一年的中元节都会有许许多多普渡祭拜的盛会举行。

这个鬼节也是众多的华人节日中规模最大,花钱最多的一个节日。

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有关盂兰节民间一直是流传着目莲救母的故事。话说,目莲的母亲刘青捷被打入地狱。

目莲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亲堕入恶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咙很小,不能进食,饿得很辛苦。他见状,拿了饭要喂母亲,可是饭一进口,就烧成灰炭。

目莲感到悲痛极了,要求释迦解救。释迦告诉他说: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罗列百味,供奉众僧,才能解他母亲倒悬之苦。

终于,他帮助了他的母亲脱离倒悬之苦。后人因此应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华人社会在这一个月会开始供拜,有些地方则会举行普渡大拜拜。盂兰盛会是华人除了农历新年,第二大的节日。

七月鬼节,你不难在街头巷尾的空地上、庙宇看到设坛祭拜。一些较大的祭拜,会供拜鬼王。鬼王也称普渡王,传说是观音大士的化身。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个人家里祭拜。街普是个别择日祭拜。市普则是以市场为主体的大普渡。

七月三十日鬼门关,一个月的中元就这样结束。

中元节作文 篇14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今天让我来介绍一下我的家乡是怎么过中元节的。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被佛教称为“孟兰盆节”,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站分也有在农历的七月十四日过的,节日这天,人们会带上祭品到祠堂中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差不多。

我们家乡的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初旬就开始了,一直到农历的七月十五日结束。我们家乡的中元节一般都定在七月八日。在这天上午大人们就到祠堂中做准备,如:将祠堂打扫干净,把八仙桌擦干净,买好过节要用的纸钱和祭拜要用的瓜束等。在傍晚时分将八仙桌放在祠堂正中间,把香炉放在八仙桌的上方,桌子左右两边放上长筧,桌子正下方放上一个盆子用烧纸钱约。

准备完毕,我们小朋友会洗过澡跟着爸爸妈妈来到祠堂,由家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头引着我们去外“接客”。接到祠堂后我们们就会放鞭炮和鞠躬拜祖,拜完祖后大人们会坐在一起商量哪一天轮到自己家去“接待祖先”。轮到我们家接待“祖先”那天妈妈会在早上和中午做上丰盛的早餐和午饭去招待“祖先”,下午四点左右带上点心和茶水再去祭拜一次。一直到农历七月十五日傍晚时分,大家带着香烛和冥币封的“封包”去祠堂烧包。大家再次放上瓜果、祭品祭拜“祖先”,等祭完才算把祖先送走了,中元节巴就过完了。

中元节是为了让人们记住“祖先”的节日,我觉得我家乡的中元节有特色,对于小朋友来说还挺有趣!

中元节作文 篇15

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

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中元节作文 篇16

每当看到水面上到处都是河灯在随风漂游时,我便会想到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中元节。

中元日是七月十五号,那天之前,农家妇女们会做各种各样的面塑送出去。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到了那天,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据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

那天夜晚,我们会去放河灯。先拿出如小乌篷船的河灯,然后在底座放盏蜡烛,最后将河灯四平八稳地放入水中。

这时,我再将目光转移到人们身上,他们的脸上被融融的橙光照着,有的双目紧闭,在祈祷保佑,透露出一股安详恬静的气息。

地与湖的界限被夜色笼罩着,并不是那么清晰,但万盏灯火挖出了一条辉煌的隧道,它们就像红钻缀成的大衣,披在湖面上。我沿着湖边走,都快目不暇接了,河灯都是荷花样式的,有粉红色、浅蓝色、鹅黄色、亚麻色,种种色彩交织在一起,透过朦胧的烟霭,在暗暗的水波里,染起一丝丝涟漪。不安分的鳞波闪着橙黄色的光芒,像梭子般在沉入水底的月亮与人影之间穿行,搅起满湖碎金。一切生物都融化在这暖洋洋的橙黄色之中。

不知不觉中,中元节在夜色里悄悄溜去。中元之日,我爱的节日。

中元节作文 篇17

农历七月十四是传统的中元节,俗称鬼节。这天,爸爸带我一起回老家过节祭祖。

一路上,爸爸与车上的叔叔谈的很投机,竟然忘记在街上买冥钱冥衣等物品了。到了爷爷家,爸爸看到正骑着摩托车到街上购物的叔叔,连忙叫叔叔带东西回来。叔叔回来后,爸爸问多少钱,叔叔说算了,只有几元钱。爸爸坚持要付钱,爸爸说:“祭祖当然要诚心,我是诚心诚意买的,钱当然只能我付!”叔叔笑了笑,把钱接了过去。

吃过中饭,爷爷奶奶开始舂粑粑。他们把浸泡过的黏米放进石臼里,用一根很长两头粗的棒槌用力舂,然后将舂过的米粉过筛子粗的继续放进石臼里舂直到米粉细滑到满意为止。接着奶奶把舂好的米粉加水揉成团,在用手捏成一个个长长的椭圆形的粑团,然后用水洗干净的桐树叶包好,放进蒸锅里,蒸熟。揭开锅盖,香气四溢的黏米粑粑唾手可得。我猴急猴急地伸手就要去拿,奶奶立即阻止了我,她告诉我说:“只有让先祖吃过后,我们才能吃。”我莫名其妙,不情愿地走出去玩了。

天渐渐暗了,爷爷奶奶、叔叔和爸爸一起架起了祭坛,摆上祭品,斟上酒,把冥纸冥衣冥钱等东西解开堆在一起。一切准备就绪,我们按照长幼次序排定,燃放烟花,点燃冥俱,祭祖正式开始。只见爷爷口中念念有词,左手拿起燃烧的冥纸,右手拿起酒壶,祭天祭地祭祖。礼毕,大家一起双手作揖,三鞠躬,向先祖祈求平安与幸福。

祭祖一结束,我立即从桌子上抓起一个粑粑,就吃了一口,顿清香扑鼻,软甜爽口。想不到祖先尝过的粑粑真的太好吃了,这也许是托先祖的福吧!感谢先祖们,给我们以美食、平安、快乐和幸福。

中元节作文 篇18

中元节是鬼门关大开放假,先亡的亲人回到阳间完成自己生前没能完成的愿望的日子,故而多点荷灯,或者在自家祭祖告诉祖先一切安好。

明代开始焚烧祭品以示给先亡的亲人捎过去东西。明代在坟旁焚烧纸锭,并在坟头压一叠纸钱。明代年间,福建地区的中元节祭祀依然非常隆重,家家户户都要备好冥衣纸钱,写上先人名号,然后焚烧祭拜。若是出嫁的女子祭祀过世的父母,还要在纸衣、纸钱上面笼上薄纱焚烧,以示区别,谓之“纱箱”。在莆田一带,人们于七月十五这天清晨将供品准备周全,然后全家打扮齐整,出门往空中作揖礼让,意为将祖先的亡灵请入家中。

祭祀完毕,又毕恭毕敬地将亡灵送出家门。到了晚上,大家又准备好斋饭、馄饨、纸钱,请巫师在市集上放焰口,施食给无人祭祀的野鬼。由于所费颇高,一些青黄不接的穷人家,为了这个一年一度的祭祀仪式,有时要延期至八九月份才能完成。

与之相比,同一时期的北京地区,中元节祭祀就简单得多。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载,北京近郊的宛平县城,乡民在七月十五这天取葛黍苗、麻苗、粟苗,连根带土地竖着缚于大门的两边,另外再缚三丛立于门外,供奉以面果,称为“祭麻谷”。

而杭州等地的人家,中元节要请僧尼诵经,追荐亡灵。晚上则沿着河流,随水置放用篾条和纸糊成、安置在荷叶或木板上的灯,里面点上蜡烛和香,藉以引导溺水的鬼魂,称之为“放河灯”。这些习俗,在明代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都有所体现:“又值七月半盂兰会大斋时节。杭州年例,人家做功果,点放河灯。”

中元节作文 篇19

中元节时,有些地区(如闽台地区)在祭拜亡灵之前,会先祭拜一位名为面燃大士的神祇,信徒多尊称其为“大士爷”、“普渡公”。相传旧历七月,所有在阳世的亡灵,都归“大士爷”管理。关于“大士爷”,佛教说法有数个:一是祂是观音大士的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祂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中元普渡事项的神明。

道教的说法则是太乙救苦天尊化身“面燃鬼王”,为阴间诸鬼之统帅,也负责中元节监督亡魂受领阳间香火事宜。另,灵宝派等一些派别不是请“面燃鬼王”监斋,而是有“何将军”、“乔将军”两神分任此职。如宋末元初林灵真所撰《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写为“北魁玄范府神虎何、乔二大圣”。

华人社会则多采佛教说法,各类法会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爷神像:“顶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头上还有一尊观世音菩萨佛像,象征其代表慈悲的观音大士”。有些慎重的信徒,在中元节时会以纸扎出大士爷塑像,也有些用牌位、画像、木石雕像祭祀,并将大士爷神位或神像放置供桌之前,以求祭祀顺利,待到七月一过,一般会火化大士爷像、位,送其登天。在南洋,华侨风俗,中元普渡时,会悬挂写着“南无渡幽拔苦无量寿佛”或“南无分衣施食阿弥陀佛”之类字样的幢幡于大士爷神像之侧,甚至是神像手上;如书“渡幽拔苦”之类字句是希望佛祖引领亡灵往生佛国,若写“分衣施食”等等词汇,则指祈请阿弥陀佛助大士爷,平均分配纸钱、衣物、食品予众家亡魂。

中元节作文 篇20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中元节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迷信说新老亡人这段时间要回家看看,还说新老亡人回来的时间并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后回。因此要分别祭奠。烧纸钱的时间选晚上夜深人静,先用石灰在院子里洒几个圈儿,说是把纸钱烧在圈儿里孤魂野鬼不敢来抢,然后一堆一堆地烧,烧时嘴里还要不住地念叨:“某某来领钱。”最后还要在圈外烧一堆,说是烧给孤魂野鬼的。亡人们回去的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做一餐好饭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元节作文 篇21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就是商业区还就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就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就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就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作文 篇22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拥有辽阔的面积,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有丰富多彩的古老节日。我们中国的节日,有欢天喜地的春节、有欢聚一堂的中秋节,还有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等等。可是纪念死去的亲人的节日有清明节,还有七月半的中元节。

中元节那天到了,我和爸爸在草场上悠闲地散步,草场上烧纸的人可真多,烧纸钱发出的火光让黑夜一片明亮。

有的人不仅烧纸,还放孔明灯。当孔明灯飞起来的那一刻,那家人就像离去的亲人要走了一样,是那样的悲痛,那样的不舍……充满悲伤的眼睛一直看着孔明灯慢慢地飞向天际,再也看不见……

爸爸对我说:“儿子,我们回去吧!”“好吧。”我和爸爸加快了回家步伐的速度,不一会儿就到家了。

一进家门,就看见妈妈准备好了纸钱。我们来到一空旷处,妈妈把火点着,就叫我过去和她一起烧。火光映着妈妈的脸庞,我看见妈妈的眼神中有着一丝丝悲伤。

我想:妈妈应该是想念姥姥了吧!燃烧的纸钱火苗在跳跃着,透过火光中,我隐隐约约看见了姥姥慈祥的面容。

我想起了她老人家在世时对我的好。姥姥总是先把好吃的给我,爸爸妈妈知道后让我把那些好吃的还给了姥姥。可是姥姥又偷偷地把吃的给了我。那时我还小,可是现在有好吃的,她老人家却吃不到了。

小时候,我犯错,爸爸要打我,姥姥就护着我。现在我长大了,听爸爸妈妈的话了,不用在被谁保护了,可姥姥她老人家却不在了。

给姥姥烧完了纸钱,我们就要回家了。这时一阵微风吹过,吹拂起了烧尽的纸钱黑色纸灰,那一片片纸灰翩翩起舞,有如一只只美丽的黑蝴蝶。我仿佛又看见了姥姥那慈祥的面容。

我想您,姥姥!

中元节作文 篇23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传说中“目莲”的母亲被打入地狱,“目莲”看到母亲在恶鬼道中,肚子变大,喉咙缩小,不可以进食,饿得好苦。他拿了饭,就要喂,可饭刚送到口中,立即成为炭灰。他向释迦求救,释迦要其用盆,罗列了百味素食,供奉众多僧徒,方能解除他母亲罪孽深重的倒悬苦难。“目莲”照此去做,果然不错。后来人们把这应念在心目中,每年在鬼节这一天,就用竹子做的“盂兰盆”施斋于佛与僧,以此报答前辈养育之恩。

寒衣节(十月七年级),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

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国鬼节──正名“盂兰节”。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七年级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七年级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这段日子里,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们为祸社区,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