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互聯網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國小數學教案模板彙總五篇

欄目: 校園 / 發佈於: / 人氣:2.28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國小數學教案模板彙總五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新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 第11頁例7及後做一做、練習二5-10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知道小數的運算順序和整數運算順序相同。

(2)使學生掌握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正確地進行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並能解答有關應用題。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舊知遷移新知識的方法來學習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正確地進行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

教學難點

能解答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有關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5×2×7 25×4×8 9×10×6

2、説出運算順序:12×(5+60) 30+7×85250×4÷200

小結:剛才我們複習了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而小數的四則運算順序跟整數是一樣的。

二、新授

1.教學教材第11頁例題7.

(1)出示例題7:

(2)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麼?怎樣列式計算?

(3)生嘗試練習。

抽生板演: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

(4)分析訂正:大家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學生質疑或師提問:)

①這個算式是先算的什麼,再算的什麼?(先算0.9×0.9,再乘100.)

②0.9×0.9是什麼意思?(求的是一塊磚的面積)

③為什麼要用0.9×0.9呢?不可以就用0.9×100嗎?(因為佔地的是瓷磚的面積,而不是瓷磚的邊長。)

④再乘100呢?求的'是什麼?(100塊磚能夠鋪地的面積。)

⑤同桌之間互相説一説每一步求的是什麼?

(5)如果有110塊夠嗎?

①學生獨立完成,彙報思路:

第一種:0.9×0.9×110 第二種:0.9×0.9×10+81

=0.81×110=0.81×10+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②學生説出第二種算法先算的什麼,再算什麼,並説出每一步的意思。

(6)小結: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是一樣的,今後我們在進行小數四則運算的時候一定要先搞清楚運算順序再計算。

三、練習

1、完成第11頁“做一做”。

生完成在練習本上,抽生板演,並説出運算順序。

2、課堂作業:第13頁練習二5-10題。

3、拓展練習:計算(2.4+3.6)×0.5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教學後記:

成功之處:利用課件出示例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通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題思路,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通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解答過程,逐步培養了學生具有回顧與分析解決問題過程的意識。

不足之處:教學中只重視了計算順序,而忽視了計算的準確性,在後面的學習中還要加強計算方面的訓練。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第四課時 小小養殖場

第五課時:練習一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進一步掌握數的組成和寫法。

2、進一步體會“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義。

3、進一步掌握100以內數的讀寫,鞏固數位的概念。

4、能正確比較幾個數的.大小。

教學重點:理解五個詞語的含義。

教學難點:寫數、讀數、比較

教學過程:

一、指導第1題

先讓學生自己填寫,再讓學生説一説第4小題是怎麼想的?

二、指導第2題

1、看圖説説誰最多誰最少?

2、用“( )比( )多得多,( )比( )多一些”等的句式説一説。

三、指導第3題

1、學生自由選擇。

2、説説為什麼選這個數?另幾個數為什麼不可以?

四、指導第4題

1、師撥生寫,同桌檢查。

2、選幾個數説一説你為什麼這麼寫?

3、拿出學具,同桌之間進行你撥我寫,相互檢查,師巡迴指導。

五、指導第5題:撥一撥,比一比。

先師生間進行再學生間進行。

六、指導第6題

1、拿出卡片,讓學生自由組數,並把數寫下來。

2、同桌交流你組合成了哪些數?

3、説一説在這些數中,最大的數是多少?最少的數是多少?併為這些數排排隊。

七、課堂總結。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測量過程,知道毫米產生的實際意義。

2、通過觀察,明確毫米與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3、使學生在操作中學會用毫米作單位進行測量。

4、使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出示例1情境圖,學生認真觀察。教師提出問題。

(2)4人小組合作,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

錄表的“估計”一欄中。

(3)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2、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用自己喜

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2)交流測量的結果,引出毫米。板書課題“毫米的認識”。

二、探究體驗

1、瞭解毫米與釐米的關係。

(1)提問:“從尺中,你發現毫米與其他單位間的關係嗎?”。

(2)學生觀察並獨立思考後回答問題。從而引出1釐米=10毫米的關係。讓學

生多説發現這個關係的`過程。

2、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1)在尺上觀察1毫米的長度,互相比劃一下1毫米的長度。

(2)教師提出問題:“請大家説出生活中長或寬或厚大約是1毫米的東西。”

先在組內説,再在全班交流。

(3)要求學生合作完成:先從課本中數出幾頁(捏緊後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

再用尺子驗證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後調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後數一數看有多少張。

三、實踐應用

1、生獨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組內説出填寫的結果。

2、生説一説,在生活中測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單位。

3、師生共同小結:當測量長度的結果不是整釐米數時,可以用毫米來表示;1釐

米=10毫米;1分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療保險卡等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四、課堂練習

1、練習一第1題。安排學生在書上完成,練習時要求學生先估測,後判斷,再

用尺子進行測量驗證。

2、練習一第2題。要求學生完成在作業本上。

3、練習一第3題。先讓學生估計實物的長(或寬),再用尺子進行測量。完成

後,讓學生對估計和測量的結果進行對比。

五、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新知識?

2、師總結。

分米的認識 學習設計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設計説明

本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首先讓學生説出什麼是軸對稱圖形,並通過舉例説出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然後讓學生通過實例認識平移和旋轉現象,最後通過用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本節複習課在教學設計上關注了以下幾點:

1.重視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

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進一步強調圖形的平移和旋轉的不同特徵,加深學生對這兩種運動形式的理解,能利用所掌握的圖形的運動、圖形與位置的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重視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中,把圖形的平移和旋轉與用8個方向描述地圖上兩地的相對位置作為重點複習的內容,結合教材提供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與圖形的運動及位置有關的問題,發展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剪刀 彩紙

教學過程

⊙整理複習

1.複習圖形的運動的相關知識。

(1)出示教材97頁回顧與交流第1題的情境圖。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軸對稱圖形,請大家看大屏幕,誰能説一説圖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

學生獨立彙報。

(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是軸對稱圖形,第四幅不是)

師:誰能解釋一下為什麼前三幅是軸對稱圖形,而第四幅不是呢?

學生獨立思考後與同桌交流,然後彙報。

學生個體彙報:

生:因為前三幅圖通過對摺,摺痕兩邊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而第四幅圖無論怎樣對摺,摺痕兩邊的圖形都不能完全重合。

預設

師:大家能從學習過的圖形中或是生活中找出軸對稱圖形嗎?

生1:我們學習過的長方形、正方形都是軸對稱圖形。

生2:有的京劇的臉譜是軸對稱圖形,還有媽媽過年時剪的`窗花有的也是軸對稱圖形。

生3:……

師小結:同學們説得太好了!凡是對摺後摺痕兩邊能夠完全重合的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這個摺痕所在的直線就是圖形的對稱軸。

(2)複習平移和旋轉。

師:請同學們舉例説一説生活中的哪些運動是平移,哪些運動是旋轉。

學生互相交流後個體彙報。

預設

生1:推拉窗户的運動是平移。

生2:風車的運動是旋轉。

生3:電梯的升降是平移,自行車車輪的運動是旋轉。

生4:……

師:平移和旋轉有什麼不同呢?

學生與同桌交流後個體彙報。

生1:物體平移的特徵是沿着一條直線的方向運動。

生2:物體旋轉的特徵是繞着一個固定的點或軸運動。

生3:……

師小結。

2.複習圖形與位置。

(1)用方位詞描述相對位置。

師:在教室中用上、下、左、右、前、後説一説物品之間的相對位置。

學生個體彙報。

師:同學們還能在操場上找出東、南、西、北嗎?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後個體彙報。

師:這四個方向按順時針的順序應該是什麼?

生:東、南、西、北。

師:按逆時針的順序又應該是什麼呢?

生:東、北、西、南。

(2)在地圖上辨認東北、西北、東南、西南。

師:除了認識東、南、西、北這四個方向外,大家還認識哪些方向呢?

生:東北、西北、東南、西南。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1.鼓勵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求商的方法。

只有經歷“從頭到尾”的探究過程,學生才有可能真正理解用乘法口訣求商的道理。因此,本設計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先動手分一分,並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過程及結果,為學生自主探究創造條件。再進一步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如果不用分一分的方法,還可以怎樣算出商?”,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慾望。在學生交流了幾種不同的方法後,重點指出可以用乘法口訣求商,更加簡便準確,讓學生明確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先進性。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去解決例2,加深學生對“用乘法口訣求商”這一方法的`理解。

2.利用直觀模型溝通乘、除法之間的聯繫,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對求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必須經歷從直觀到抽象的過程。因此,本節課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對照直觀圖寫出3×( )=12,通過探索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溝通乘、除法之間的聯繫,讓學生理解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的方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

1.(課件出示教材18頁例1情境圖,講述猴媽媽給小猴分桃的故事)弄清題意,運用平均分的知識解決問題。

(1)引導學生看圖並思考:猴媽媽可以給幾隻小猴分桃?

(2)各小組動手分一分,並説一説分的過程。

(3)小組合作,交流分的方法並列出除法算式。

2.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1)引導學生思考:通過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給4只小猴。如果我們不動手分,還可以用什麼方法知道12÷3的商是多少。

(2)小組合作,探究解題方法。

(3)學生彙報並説明解題思路。

預設

生1:用12依次減3,4次正好減完。

生2:1只小猴分3個,2只小猴分6個……依次累加,4只小猴正好分12個。

生3:12÷3等於幾,就是求12裏面有幾個3,因為3乘4得12,所以12裏面有4個3。

3.揭示課題:同學們的方法都非常好,尤其是第三種方法,想3乘幾得12,可以用乘法口訣“三四十二”來解決,更加簡便準確。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板書課題: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4.引導探究,教學例2。

(1)課件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讀題、審題並思考:從圖中你瞭解到了哪些信息?説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從圖中瞭解到的信息)

(2)引導學生根據圖中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3)學生根據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教師隨之板書。

①每屜裝4個包子,裝了6屜,一共有多少個包子?

②一共有24個包子,每屜裝4個,可以裝幾屜?

③一共有24個包子,平均分裝在6屜裏,每屜裝幾個?

(4)引導學生列式解決問題,説一説算式的含義。

(學生列出算式:4×6,24÷4,24÷6)

(5)學生列出算式後,引導學生思考:每個算式的結果是多少?你們是怎麼算的?

(6)學生彙報結果及計算方法。

(用乘法口訣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