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語言 會計 網際網路計算機 醫學 學歷 職場 文藝體育 範文
當前位置:學識谷 > 範文 > 校園

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16篇)

欄目: 校園 / 釋出於: / 人氣:1.41W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通用16篇)

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

“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是國小階段學習完整數後,第一次學習分數,是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課,他為我們以後學習的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礎。

本課教學,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應用到課堂中,力爭使自己的教學設計有新的變化。本堂課在教學過程中有收穫與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尷尬。這裡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一些自己粗淺的想法: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分水果。在分水果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分水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對分數含義的理解

分數的知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是在整數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的,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對學生來說,理解分數的意義有一定的困難,在對二分之一含義的理解上,我讓學生自己說這個蘋果的一半是怎麼來的,當學生說不出來的時候,適時地加以引導。然後充分放手讓學生充分的去說二分之一的含義。並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出什麼還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通過讓學生地反覆的說,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分數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每個部分所代表的含義。在講二分之一書寫的時候,我注重學生書寫習慣的培養。要求學生畫分數線的時候用直尺。

此外,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值得反思:

在整個課堂預設時,想的比較完美,事實上在真正上這堂課的時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

1、首先是時間觀念不夠強。

導致後邊的環節沒有更好的實施。在備課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每個環節的具體時間,導致這節課完成的不是很好。小組活動沒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主要是在講解二分之一的含義時,和讓學生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這個環節我讓學生反覆的說,用時較多。而且形式較為單一。直接影響到後邊環節的講授。

2、教育機智有待加強。

在認識二分之一的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還有什麼可以用二分之一來表示,有個同學說到皮球,把皮球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這個皮球的二分之一,當我把問題拋給學生以後,其實學生還不夠理解並不是任何東西都可以平均分。我沒有及時的指出這個學生的錯誤,應該抓住這個問題,試問學生,如果把這個皮球平均分了,這個球還能玩嗎?適時地給學生指導具體什麼樣的東西我們可以分,什麼樣的分不得。在之後就不會再出現分冰箱、鐘錶的問題了。或者即使出現了,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自己來解決。可能要比老師強調的要好。學生會更清楚。

3、知識的延伸、拓展不夠

比如在教學二分之一的含義的時候,指出了分數家族裡還有很多這樣的分數,但學生說的都是分母在10以內的分數,我應該加以拓展延伸,指出千分之一、百分之一等。讓學生理解分數幾分之一併不侷限於分母是10以內的分數。或是舉例,比如二十三分之一,也就是把一個物品平均分成了二十三份。進而強化了學生對平均分的份數的理解。

4、小組活動不充分,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這節課我本設計兩個動手的環節,一個是摺紙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先讓學生自己摺紙、塗色,再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摺紙塗色方法,卻可以得到同一個分數;說一說四分之一的含義。另一個是用圓形紙創造自己喜歡的分數。通過學生創造的不同的分數,進而引到分數大小的比較。但在課堂上都沒有實施起來。也是這節課最遺憾的地方。

5、評價語言不夠

在問到“一半”如何表示時,一個學生回答“0。5”,這個答案儘管也是在我的預設之內,但我忽視了對她的誇獎,僅是說了她知道的可真多,小數是我們還沒有學過的知識。倘若這時我問下學生是如何得知的,再誇獎她好學,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給其他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但是我卻忽略了,這是這堂課的一個遺憾。

6、沒有聯絡到生活的分數。

常見物品中的分數、人體中的分數、廣告畫面中的分數。這樣做,有利於學生理解分數的產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同時也有利於學生聯絡常見的事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理解分數的含義,強化應用分數的意識。通過這些聯絡強化了孩子的實際應用能力。

這節課遺憾的地方很多,如果在講這節課,我會把這些不足彌補過來,並在環節的銜接上仔細斟酌,讓教學的時候環節更加的緊湊,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通過這次講課,我知道教學還是要多想、多實踐、多反思、多總結。這是我這節課反思。希望各位老師能夠給我多提寶貴意見。更希望通過老師們的指導,使我更快的成長起來。

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2

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由平均分1個物體匯入,學生日常生活中有過平均分一個物體的經驗,很快就想到一人一半或者每人分半塊,進而順理成章的引出半個就是二分之一。本課重點就是理解分數的意義,而理解幾分之一的意義從二分之一入手。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本課我把重點放在了引導學生完整的敘述二分之一的意義上。首先是從平均分一個蛋糕引出二分之一的含義是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在前幾次試教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後面認識幾分之一的時候,仍然要不斷強調平均分。經過教研室胡老師指導,我意識到學生在後期仍然不能完整的敘述分數的意義,是因為前面在認識二分之一的時候,學生的說沒有到位,導致後期一直要反覆強調平均分。所以我有意識的讓學生多說,說蛋糕的二分之一意義不夠,還找了餅乾和西瓜等實物的二分之一繼續讓學生說。

在讓學生描述的時候,不僅停留在學生個別彙報,還要求學生同桌互說,男生說,女生說再集體說。通過這樣的調整,在後面學生自己總結幾分之一的含義時,基本不再需要強調平均分了。本課中,設計了2個學生活動,分別是用斜線畫出正方形的二分之一以及利用老師給的圖形找出幾分之一。學生在活動中,動手畫、動口說,通過實際操作加深了學生對於分數意義的進一步理解。基本能夠做到有結構的資源呈現,有序的互動交流。學生活動動靜搭配,環節與環節之間聯絡緊密,精心設計板書結構。

不過本節課仍然存在不足,例如,在教學二分之一的意義時,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其中每份這個概念沒有突出強調一下,如果在結合蛋糕圖理解二分之一的意義時,能夠問一問學生,這一份表示多少?那這一份呢?進而再強調:哦,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那這樣一來學生對於這一句話的理解會更加到位。

在比較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時,有讓學生先討論,提出猜想,突出矛盾,然後再讓學生說明理由,教師再結合圖形和生活,證明二分之一的確比四分之一大。這裡在教學時可以再慢一些,可以給學生兩個同樣大的圓,讓他們先塗色,再比較,然後再說兩個分數的含義,那麼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3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充套件,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因為無論在意義上,還是在讀寫方法上以及計算方法上,它們都有很大的差異。分數概念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不容易一次學好。所以,分數的知識是分段教學的,本單元只是“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認識幾分之一是認識幾分之幾的第一階段,是單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對以後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節新課,往往是從舊知識引入,關鍵是要牢牢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切入點,“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學生回答“把4塊月餅分給2名同學應該怎樣分才公平,每人分幾塊?”學生很快的答到“平均分”每人分2塊,很公平。接著我又提出了“把2塊月餅分給2名同學應該怎樣分才公平,每人分幾塊?”學生也很快答出了“平均分”每人分1塊。接著我又趁熱打鐵問“把1塊月餅分給2名同學應該怎樣分才公平,每人分幾塊?”讓學生感受當所分物品的個數是非整數時,就可以用一種新的數――分數來表示,從而引出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個人得到其中的一半,也就是這塊月餅的二分之一。從而引出新課“分數”。《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自主地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讓學生感受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兩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正方形的二分之一;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讓學生親身經歷了分數的形成過程,把原本複雜、抽象的東西變得到簡單、直觀易於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學習是主動的,感悟是深刻的。當我引導學生說一說生活中的分數時,學生的發言是那麼積極、那麼準確、那麼精彩,令我都不禁為他們鼓掌叫絕。再讓學生學具上表示分數時,學生興趣盎然,水到渠成,有的學生甚至表示出了1/7、1/12、1/24……而且對分數的意義理解很不錯。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概念,讓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能有所提升,我設計的練習都是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平均分”在分數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與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如何用分數表示,用來加深學生對“平均分”概念的認識。練習的設計顧及了面向全體學生,也考慮到個別能力強的學生,所以安排了拓展練習,以促其思維發展,採用旋轉、推理等數學方法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自主探索、獲得成功體驗的學習過程。

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4

本節課有以下幾個方面比較突出:

1、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從想半個月餅可用哪一個數來表示到想1/2以外的分數,在讓學生自己猜測、自己想象的基礎上得出揭示了課題、得到了1/3、1/4、1/5等不同的分數。讓學生由1/2的意義推廣到1/3、1/4等分數的意義,不僅使學生進一步瞭解了分數的意義,又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2、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這節課兩次讓學生動手操作,第一次是在分完蘋果和三角形的1/2以後,讓學生動手塗出長方形的1/2;第二次是在明白幾分之一所表示的意思之後動手塗出圓或長方形的幾分之一;通過學生所塗的分數進行大小比較,讓學生形象的理解了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份就越小的道理。

3、充分聯絡生活中的事例。分數的意義對於三年級小朋友來說比較難理解。本課藉助分蘋果的例子,說透1/2所表示的意思,進而讓學生自己舉出1/2的事例,學生說出了分梨子、橘子、長方形、正方形等。在學生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後,又讓學生看圖聯想分數,如看到花,想到一個花瓣大約是花的1/6、看到傘想到每份是傘的1/8、看到桌子想到1/2、1/3或1/6等等,並且將知識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到生活中的物體中尋找分數。

不足之處:

1、本節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知識點設計太多,幾分之一的含義、幾分之一的大小比較、幾分之幾的認識都設計到了,但幾分之一的比較和幾分之幾的認識,講得不深不透,學生理解得並不是很清楚,如果將幾分之幾的認識放到第二課時學習,這樣安排也許更好。

教學環節不夠緊湊,在讓學生動手塗分數時,應有時間限制,學生準備的圓如果是同樣大的,在比較大小時就不會出現找不到比較的圖形的現象了。正因為在兩次動手操作時,時間沒把握好,以至後續的兩個思維性較強的填分數的題沒有完成。

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5

我的一節數學課《分數的初步認識》,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去說、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學生的思維與創造能力。

講課中,我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對摺,再用陰影畫出一部分,說出這是幾分之幾,又讓他們貼在黑板上。孩子們折呀、畫呀,說出了許多。貼的時候個子小,夠不著,我把孩子一個個抱起來讓他們貼。每發現有孩子說出一個新分數,我都要誇獎一番:“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雖是一聲很平常的讚語,但卻極大地激勵了孩子的自信心。

講分數各部分名稱時,我不是膚淺、生硬地去講分數線、分子、分母。而是生動地打比方:我們開頭把一個大圓月餅從中間切開,平均分成兩份,這一刀啊就代表平均分,用一橫表示,咱把它叫分數線。平均分成兩份的“2”寫在下面叫“分母”。這一半月餅是兩份中的一份,就寫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關係密切,該起個什麼名呢?學生天真地說:“叫分兒。”“叫分女。”我微笑著告訴孩子:“你們想象得很好,等你們長大了也許會創造出新的數學公式,命名為‘分兒’‘分女’,我們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嗎?”我感到:這不是無足輕重的兒戲之舉,它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點燃的是智慧與創造的點點火花。

下課鈴聲響了。孩子們纏著我再講一會兒,不願讓老師下課。在依依不捨地停止了授課後,孩子們一個個爭著告訴我:“老師,你的教材好。”“老師,我愛您!”這充滿稚氣又帶著真摯情感的童言,打動了我的心。樸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對老師的最高獎賞。我激動地說:“孩子們,我也愛你們。”我相信,這群孩子會把我永遠銘記在心,終生難忘。

什麼是師生平等、民主討論,什麼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學習興趣最佳方式,從這節課裡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真誠地愛學生,尊重學生,一切為了孩子獲取知識,設法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和興趣。愛心是敬業的根本,博學是付出的源泉。把講臺讓給學生,把學習、思維的更大空間留給學生,這樣,也就把成功,把美好未來交給了學生。

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6

一、教學設計:做到“目中有人”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應凸顯“以人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學生。《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的設計,我關注了學習者的“初始狀態”,對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式的選擇都以適合學生的“初始狀態”為原則。

上課伊始,我以學生喜歡看《西遊記》的故事匯入:唐僧師傅給悟空和八戒分月餅,怎樣分才讓悟空和八戒沒意見,引出“平均分”。4個月餅好分,2個月餅也好分,1個月餅怎樣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勢表示。在學生“山窮水盡”時,點燃探究的慾望,引發學生思維。

二、教學方法:做到:“樸實有效”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我進行了多次的試講,老師們給我提出了很多的寶貴意見。在認識二分之一時,我利用了月餅實物圖片在黑板上進行了現場操作,加上老師的體態語和手勢語以及有效的提問,讓學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並說“二分之一”的含義,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義。學生由“不會”到“會”的效果非常明顯。我認為課件取代了教師的演示,課件取代了學生的操作,這樣的課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師的主導性: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

教師在課堂中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組織者、引導者和共同學習的角色。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是由原來的“保姆式”變成“放羊式”。我認為教師還是要適時地點撥、講解和有效的提問,因為教師有組織、調控的責任和義務。學生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停步不前時,我們教師該出手時要出手。這樣,我們的教學活動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紮實有效的數學課堂需要教師苦練數學教學基本功。用樸實的教學,在真實的課堂中,一樣能開出鮮豔的“花朵”。

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7

《分數的初步認識》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能結合具體的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並瞭解分數各部分的名稱。但是由於分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只根據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這堂課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我以熊大熊二尋找食物為主線展開教學,並藉助“長方形”“圓形”和“正方形”摺紙紙片為道具,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去發現數學知識。本堂課我做了以下幾種嘗試:

1、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我通過讓學生幫助熊大熊二分蘋果,先從4個蘋果平均分,然後是2個,這些都能用整數平均分,滲透平均分。然後1個蘋果進行平均分,“半個”無法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就引入了分數。通過平均分大餅、蛋糕,明確分數的意義,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練習環節命名為熊大熊二闖關智慧森林希望得到同學們的幫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做中學,提高學習參與度

我將動手操作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實踐能力。課堂上,分蛋糕時由學生拿正方形摺紙折一折、分一分、同時說一說四分之一。另外練習環節設計了折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分數說一說,優生帶動差生活動,幫助其理解分數幾分之一所表示的意義。

3、分層練習,聯絡生活拓展思維。

在練習設計時,分別設計了折一折(折一個喜歡的分數)、說一說(看圖說分數)、找一找(尋找身邊生活中的分數)。特別是看到法國國旗、巧克力你想到了那些分數,拓展學生的想象能力,通過判斷能否直接用分數表示,進一步鞏固分數產生的基礎是必須平均分。既可以鞏固所學的新知,又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發展。

此外,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值得反思:

1、課堂紀律性不夠。

由於本班的學生比較活躍,摺紙活動之後學生仍然拿摺紙玩耍,將學具變成了玩具,課堂控制力還有待加強。導致課堂有些階段出現了一點混亂。這就告訴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帶動好學生緊跟教師的步伐,以免部分學生玩耍錯過重點知識的學習。

2、小組活動不充分。

在合作學習時,學生會傾聽組內成員的意見,然後結合自己的想法,做出最後的決

定,這樣對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這節課我本設計兩個動手的環節,一個是摺紙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先讓學生自己摺紙,再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摺紙方法,卻可以得到同一個分數;說一說四分之一的含義。另一個是用摺紙創造自己喜歡的分數,並介紹自己創造的分數,進一步理解分數含義。交流時間比較倉促,達不到全面交流。

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8

“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是國小階段學習完整數後,第一次學習分數,是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課,他為我們以後學習的小數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等內容教學奠定基礎。

今天戴老師講了《分數的初步認識》回味整節課,戴老師在本節課中的一些做法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讓學生在做中學。

國小生數學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獲得數學知識需要個人再現類似的創造過程(新課標)。本節課中,戴老師讓學生在初步認識後,讓學生用長方形折並塗色表示。接著,在認識了的基礎上,讓學生用長方形、正方形或圓這些材料折一折並塗色表示幾分之一,再讓學生對一個個作品進行辨析。於是,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動口逐步清晰了幾分之一的概念——“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幾分之一也就很容易地從學生的手指中一個個地“誕生”了。

二、讓學生數學的眼光更敏銳。

“學生學習數學,就是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首先應該是生活的概念。”“要鼓勵學生現學現賣,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概念。”學生隨著老師,在“五角星”、“巧克力”、“人體”及廣告中的找分數。在分巧克力的活動中,鞏固了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同時,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份數越少,每人分得的就越多,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人分得就越少”,為後面學習分數的大小做了準備。在對廣告裡最後一個“”的討論中,進一步加強了單位“1”的初步認識。學生在找分數、辨分數的活動中,增強了數學意識,同時,也讓學生的數學眼光更為敏銳。

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整節課,戴老師的教態隨和、語言親切,學生一直都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尊重、民主的氛圍讓學生的思維火花不斷閃現。在認識幾分之一部分,戴老師提問:“你想認識哪一個分數,想自己折還是老師告訴你?”學生在這樣的提問下,積極地展開了摺紙活動;“你能寫得比張老師還要漂亮嗎?”,這樣的話語又激起了學生寫分數的慾望。除了讓學生有著積極的情感體驗,戴老師也不忘讓這節數學帶上德育的內涵。孩子們在對美好的發現和感嘆中結束了本節課的學習。

數學由此變得更加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這又怎麼能讓孩子不喜歡數學呢?

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9

一、情境激趣,認識生活中的分數

本節課選用了學生熟悉的情境:野炊時分東西。先分四個蘋果,再分兩瓶礦泉水,最後分一個蛋糕,形成一個從整數到分數的自然過渡。如此設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帶著好奇心,初步瞭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會遇到平均分的情況,自然的切入了這節課的主題——分數。

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貼近生活、直觀形象的實物演示及圖片操作,如:家人分月餅、小夥伴分蛋糕等,有意識的引導,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分數。既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也讓學生體驗了數學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的思想。

二、動手操作,培養思辨的習慣

教學中設計了兩個讓學生動手摺紙的環節,

環節(一):把一張長方形的紙折一折,表示出1/2。本環節不單加深對1/2的瞭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分數的本質含義。因此,當學生出示三種不同的折法時,老師適時追問:三種折法各不相同,為什麼塗色部分都是整張紙的1/2呢?從而引導學生領悟: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整體的1/2。

環節(二):把一張正方形紙、圓片、長方形紙折一折,表示出1/4。老師再次追問:每張紙形狀不同,折出來的形狀也不同,塗色部分為什麼還能表示1/4呢?兩次的追問,引導學生抓住分數的意義的實質來說明和辨認。

在鞏固延伸教學部分,我安排了小夥伴分蛋糕的環節,學生既更深認識了分數,也得到了品格教育:分數提示我們分享就是快樂

本節課預設比較完美,上課時仍有一些不足。如何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方位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這是一個真正的挑戰。還有時間的把握上仍待提高,需要把時間花在刀刃上。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總而言之,整節課學生是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體會分數的含義的,期待下一次能更上一層樓。

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0

認識幾分之一是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這個單元第一節內容,也是整個單元教學內容的主幹之一,是在學生掌握一些整數知識和平均分的基礎上,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概念的一次拓展。

無論從在意義、讀寫方法以及計算方法上,分數和整數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要通過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觀圖示,使學生認識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數的意義。通過設計實際操作活動,在活動中直觀認識分數。使學生在積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分數的正確表象。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去肯德基吃飯。在分比薩餅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灌輸,學生的分比薩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積累了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是新課程的重要理論。

在體會二分之一的含義時,我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摺一折,塗一塗,對二分之一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通過辨析,加強平均分的理解。由於學生思維的侷限性,他們只考慮到了水平和垂直位置的對半平分,我也只准備了沿對角線平分的方法。現在想想,其實長方形紙條的1/2不僅僅只有這三種情況,還可以連線對邊對稱的兩點,就可以有很多種分法。只要是對半平分就可以了,不一定侷限於常規的分發。這樣,更能把二分之一從具體形象中剝離出來,體現出它的本質屬性。

對於國小生來說,數學學習往往是他們自己生活經驗中對數學現象的一種“解讀”.在教學中,如果能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那麼學起來必然親切、有趣、易懂了。學生的好勝心理強,教師在學生認識了1/4.紙上折了1/4後,誰還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數,學生動手積極性很高,紛紛折出了其它分數。當問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就更願意比了。

起初,學生對分數的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他們用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來比較分數,教師也不做出判斷,而是利用學生喜歡聽的故事,將知識蘊於故事中,在聽故事、看課件演示中,使學生主動得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

當回過頭來再比誰折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都笑了。而教師也不必再多說什麼,學生已經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認識。

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1

《認識幾分之一》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三年級數學上冊第92—93頁內容。這節課也是本人在這學期執教的教研公開課。集體備課和多次試教,讓我在收穫中成長。現將執教中的反思作簡單的文字記錄。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在上課伊始,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孩子實際生活的教學情境——分月餅。

(1)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2)把2條香蕉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師:剛才我們都是怎樣分的?

師:什麼是平均分呀?

(3)現在只有1個月餅,也要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個。

師:每人分到的是這個月餅的一半,“一半”怎麼表示呢,大家在數學作業紙上表示表示吧。

師:能不能也用一個數來表示呢?

師:你們知道這是一個什麼數嗎?(分數)

師:看來要表示一個月餅的一半,已經不能用我們學過的整數來表示了,需要用新的數,什麼呀?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分數。

在分月餅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灌輸,學生的分月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產生了積極探究的情感。

2、做數學,體會幾分之一的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和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資助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節課,我注重為學生創造探究條件,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塗一塗,進一步探究分數的意義,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官認識。本節課我安排了兩次的操作活動,在認識1/2時,學生通過分月餅初步感知了1/2的意義後,我安排了一個用各種圖形來折出1/2的活動,讓學生從實物上升到抽象圖形的認識。知道不同的物體但可以用相同的分數來表示;在認識1/4時,我完全放手讓學生用同樣一張正方形紙折出1/4,學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現出的這張紙的1/4也不同,通過這種方式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拓展學生的思路,進行思維訓練。同時讓學生感悟,相同的分數,可以用不同的圖形來表示;同一個圖形,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數,並初步感知分數的大小。

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操作中發現,在發現中體驗,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發現,每個分數都由學生自己去創造,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樂趣。

經過手腦並用,建立起清晰鮮明的表象,從而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進而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本課沒有停留在知識的傳授上,而是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探究、自主創造的空間,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利用各種形狀的紙片自由地動手摺一折、塗一塗,並用分數表示這張紙的幾分之一。

師:剛才我們認識了1/2和1/4,你能用手中的圖形表示出它的幾分之一嗎?我們小組合作,來看看活動建議。

活動建議:

用陰影表示出手中圖形的幾分之一。(每組的幾名同學表示的要各不相同)

互相說一說,每個分數表示什麼意思。

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2

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比較陰影部分的大小,發現1/2與1/4,1/3與1/4比較大小的規律:同一個物體,平均分的分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少。像這樣讓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規律,學生的印象會比較深刻。

在這一節課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小組合作應該是在這節課裡的亮點。我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設計了一系列動手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在小組裡折一折、塗一塗,相互交流從而理解分數的意義,讓他們覺得分數這個內容沒有那麼枯燥,但是有個小遺憾,就是在每次的小組活動結束以後,我沒有反饋,我應該請小組的成員發言,讓小組的成員來彙報結果,說一說剛才你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要這樣折?這樣學生再來說分數的意義就容易一些。

聯絡生活實際還不夠。我出示的關於幾分之一的例子不多,並且學生也沒有感受到身邊還有哪些幾分之一,數學是來源於生活的,如果學生感覺不到幾分之一與生活的聯絡,那麼他對幾分之一的認識就不會太深刻,不久就會忘記。

比較分子都是1的分數的大小放在第二課時講比較好。這節課就認識幾分之一,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讀能寫,然後在拓展延伸,再聯絡生活,整節課就把重點放在幾分之一的意義、分數的讀法和寫法上,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

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3

《分數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分數的開始,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第一次擴充套件,又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次質的飛躍。它為我們今後學習小數的認識、性質及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下面我就結合本節課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收穫與不足:

1、從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出發。《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從整數到分數,對學生來說是認知上的突破。為了給學生搭建突破的臺階,本節課一開始藉助主題圖創設既豐富又貼近學生生活的分食物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一個月餅平均分的結果不能用整數表示時,激發學生認知衝突,從而讓學生在熟悉的平均分情境中體會到分數的產生源於生活實際,初步感悟分數的含義。

2、注重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主動建構數學知識。《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建構,而動手操作對學生的建構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動手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分一分、折一折、塗一塗活動中感知、體驗、深化認識、理解分數幾分之一的含義。

3、從形象到抽象,以形象材料為依託,理解分數的概念。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感悟,使學生對分數的理解,能建立在對直觀形象的感知上。因此,我採用了“用分數表示塗色部分”、“折出正方形紙的並塗色”、“看到圖片你聯想到了幾分之一”等形式的練習,就是要在學生的頭腦中把抽象的分數與具體的圖形有機地聯絡起來,將“數”與“形”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含義。

4、存在的不足。教學中對學生語言的訓練不到位,部分學生還不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述出幾分之一的意義,應鼓勵學生多說,在說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4

《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理解分數的含義並在理解分數含義的基礎上學會比較分數的大小。從整堂課的教學來看,基本上完成教學目 標。但教學的過程上來看還不是很靈動,按步就搬的比較多,留給孩子思考的空間較少。這是我經常犯的問題,所以以後還需從思想上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 專業上我還要多讀書,多學習多吸收。

此堂課是三年級的孩子第一次接觸分數的學習,所以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知道數可以分成整數和分數。整 數,孩子們一直都在接觸,所以都很熟悉。“建構注意者”認為知識的學習就是知識的內化和建構,我很贊同這個觀點。所以匯入就從整數的平均分匯入,從4個平 均分成兩份,到2個平均分成兩份,再到把1個平均分成兩份,結果是半個。討論半個該怎麼寫,引起孩子知識結構的衝擊。在教師書寫半個可以這樣寫,再讓學生 把和我們以前學過的數比較有什麼不同進行比較,從而發現分數的特點也就是分數的三大組成,分數線,分母和分子。我覺匯入和初步認識分數這一部分教學還是可 以的。

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5

分數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教學時,我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往我們在初次教學分數時,總是以單個的物體的進行平均分,然後“半個”無法用整數表示的時候就引入了分數,優點是這樣分數出現的實際需要效能夠凸現,學生對分數的產生印象深刻;缺點是這樣以單個的物體入手,學生對分數的認識受到侷限,會導致到高段學習分數的意義的時候,對單位“1”難以理解和接受。其實“一半”和“半個”是有區別的,只有“半個”才用分數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數引入的時候,請學生說身邊一些事物的一半,發現日光燈是11個,一半一下子無法說出來。同時一個圓的一半是多少也無法說清。然後,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們只用一個數表示出來”。從而引入分數二分之一,這樣對於分數的認識放在了一個寬廣的背景下來學習,學生體會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個1/2來表示。

加強直觀教學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對學具的操作,通過摺紙讓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來加強直觀教學,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概念含義的理解,降低了對分數概念理解上的難度。特別是在比較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時,儘管學生在正方形紙上這出了幾個幾分之一的分數,並且用分數表示出來,但是學生在比較分數大小的時候,還是受到整數認識的影響,認為1/32比1/8大,於是課件顯示豬八戒分西瓜的過程,學生直觀的認識到分的份數越多,一份就越小。從而使學生內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這一知識。

起初,學生對分數的比較這一知識停留在比較表面、比較膚淺的水平上。他們用整數的大小比較方法來比較分數,教師也不做出判斷,而是利用學生喜歡聽的故事,將知識蘊於故事中,在聽故事、看課件演示中,使學生主動得構建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去接受知識。當回過頭來再比誰的分數大的時候,學生都笑了。而教師也不必再多說什麼,學生已經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認識。我想只有一次次積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實而有效的數學課。

國小數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6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僅要思考數學自身的特點,然後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數學基於生活,數學的知識本來就來源於生活。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剛上課,我創設了一個十分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小兔子分西瓜,在分西瓜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產生的必要性,經歷分數產生的過程,強調“平均分”是分數的本質特徵。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灌輸,學生的分西瓜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了要學習一個新的數的需要,然後產生了用心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學,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

我將動手操作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的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明白,構成健康、用心的學習態度,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實踐潛質。課堂上,教師講得再好,教學環節設計的再恰當,如果沒有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那也只是一廂情願,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實現“讓不一樣的學生得到不一樣的發展”。我在學生認識了1/2後,先讓學生折一折,讓學生全體參與體會,分數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構成的。然後再從辨別陰影部分能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認識幾分之一時,讓學生自己創造出一個幾分之一的分數,然後並互相說說創造出來的分數表示什麼意思。這些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通過折一折,塗一塗,寫一寫、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個個動手操作,用心動腦探索,從而初步明白分數所表示的好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被調動起來了,隱性的心理參與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

3、帶給數學交流的環境,培養合作意識。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於是我不僅僅為學生設定了一個個數學活動,還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數學交流環境。比如,讓學生用一張長方形紙表示二分之一時,先讓學生自己摺紙、塗色,再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感受不一樣的摺紙塗色方法,卻能夠得到同一個分數;再如,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一半,這樣就擴充了學生獲取資訊的渠道,培養了學生賞識他人的良好心態,促進了學生合作意識的發展。

4、聯絡生活實際,感受生活與數學的聯絡。

本節課我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並通過直接操作認識明白分數。還注重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用心探索。課一開始我用小兔子分西瓜的故事對“如何表示半塊西瓜”這一新的問題進行了大膽嘗試、猜想。這樣設計,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經驗儲備,重視了生活對數學學習的作用力,尊重了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索意識,使課堂成為多層面、互動式活動的視窗,探索成果異彩紛呈,學習熱情高漲。

5、用心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注意尊重學生,走下講臺和學生一起活動,一起討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有利於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為學生創設了自由、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營造了寬鬆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知識的獲得過程中得到發展,在發展過程中習得知識。把“學習數學”變成“做數學”,在“做數學”中體驗數學。由此,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教師如能給孩子搭一個舞臺,孩子們就能舞出最精彩的人生。